原标题:台“国史馆”将大批档案放上网 禁大陆人阅览“蒋档”

【环球时报驻台北特约记者 陈明宇】台湾“国史馆”全新改版的档案史料文物查询系统5日起上线服务,第一批将开放“蒋中正总统档案”,即一般所称的“大溪档案”5万件文件上网,不过大陆和港澳地区人士无权申请阅览档案。

据台湾《联合报》4日报道,“国史馆馆长”吴密察3日透露,26万件“蒋中正总统档案”已于去年12月完成清查作业,今年1月,最后一批清查结果函请各机关解密以后,未来每个月月底将各有5万件档案上网,预计26万件将在4月底完全上线。他说,除部分私人照片、书信因著作权等因素须到馆阅览外,其余均可上网供各界阅览。不过,“国史馆”也透露,蒋档中有1300多件“党务类”文件仍无法上网,民众必须亲自到馆阅览、抄录或复制。

备受关注的史料调阅争议成为焦点。台湾“国史馆”去年8月1日起开始推行“馆藏档案史料开放应用要点”。依据这个“要点”,不具有台湾公民身份的香港、澳门及中国大陆居民要阅览“国史馆”的档案资料将受到限制,由于这是民进党执政后采取的新措施,公告发布后立即引发政治联想和争议。吴密察在3日的记者会上多次提到,限制陆港澳人士到馆调阅史料,是根据台湾“政府信息公开法”第9条的规定,即“具有中华民国国籍,并在中华民国设籍之国民及其所设立之本国法人、团体,得依本法规定申请政府机关提供政府信息”。至于已经上网的数字文件,吴密察称,“我们已经向全世界进行无国界的服务,计算机没有特别分他是陆港澳还是美国人,因为服务已经上网”。不过依据“开放要点”,“平等互惠之外国人”是可以到“国史馆”查阅资料的。台湾《旺报》4日称,根据“法务部”的解释,未具申请权的陆港澳人士,可依照所谓“平等互惠”的精神,经由“请求”的方式申请,但进行的方式采取“个案审酌,非通案性提供”。《自由时报》称,陆港澳人士可上网阅览,但依法不能到馆申请抄录。

世新大学通识中心教授李功勤认为,限制陆港澳学者调阅史料,是一种具有针对性、目的性以及歧视性的做法,排除特定地区民众使用信息或进行学术研究,扼杀学术自由。国民党“立委”林为洲称,以两蒋档案而言,多数档案已超过30年年限,既非一般“政府机密”,也已达到解密门槛,况且两蒋都已过世,相关档案根本不适用于“个人资料保护法”的限制。 国民党“立委”陈学圣直言这是“逢中必反”,“国史馆”的从严处理不免让外界感到“过度政治化”。大陆国台办曾就此问题表示,“这件事情背后的政治因素,我想,大家应该都看得很清楚”。而早在2016年8月,大陆国台办就发出新闻稿称,大陆第二历史档案馆一如既往,欢迎台湾同胞来馆查档。

据悉,台湾“国史馆”馆藏的史料档案十分丰富,其收藏的蒋介石档案被誉为研究抗战史的“东方明珠”,也是“镇馆之宝”。内容包括蒋介石针对重要决策、交办事项亲书的函电与谕令,还有“卢沟桥事变”、抗战方略等文献、各方往来的文电以及23万张照片等。1949年,这批档案全部由南京运往上海,并于同年5月与“中央银行”的库存黄金一起,以专舰运往台湾。初期由台湾银行代管,后移往桃园大溪镇头寮宾馆存放。1979年,再移存到台北阳明山阳明书屋。1995年初,移交位于新店的“国史馆”。这批蒋介石档案,由于曾存放于桃园大溪镇,因此被史学界称为“大溪档案”。据吴密察介绍,“蒋档”共分11个系列,档案总计31万件,其中像“蒋氏宗谱”“家书”和“器物”等5个系列,因不涉及机密,资料已上网,甚至部分已出版成书;其余诸如“革命文献”“特交文卷”“特交档案”等6个系列,共计26万件,即将开放。

档案不乏敏感内容。民视4日称,蒋介石1949年1月写给台湾省主席陈诚的电报称,“台湾只是我国的托管地”,绿营据此宣称“台湾不属于中华民国”。吴密察称,当时蒋介石还没到台湾,觉得陈诚提到的台湾地位并不精准,因此写信告诉他不能这样讲。国台办此前强调,台湾光复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赢得抗战胜利的成果,没有任何力量能把两岸同胞分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