持续238秒、两万发烟花次第绽放,800盏电脑灯光秀交相辉映,上百万人一起用相机、手机记录下这绚丽一幕。

在台北,送走2016、迎来2017,令人难忘的不仅有台北101大厦的焰火灯光秀,还有美景背后那些动人的面孔。

赞助焰火,慰藉人们一年辛苦

台湾“疯”跨年晚会,不仅因为此时台湾气候不冷不热,适合户外活动,而且农历春节要回乡团圆,公历跨年便成为亲子游玩、朋友欢聚的日子。台湾很多地方政府会在户外广场举办跨年晚会,一些企业也会举办相关活动,其中最受关注的当属台北101大厦的跨年焰火秀。

自2004年始,台北101大厦每年都在12月31日24时举办焰火表演。虽然因为资金问题多次传出将停办的消息,最终都得到了赞助。尽管每年所费不菲,但正如一位不透露姓名的赞助者表示,期待焰火可以为人们点燃希望,忘掉过去一年的烦恼和不快。而2016年,天灾人祸,令民众备感辛苦,台湾2016年年度代表字就是“苦”字,一场具有慰藉效应的焰火秀更显重要。

说台北101的焰火秀是台湾民众一年一次的心灵疗愈并不夸张,台北101的烟花不仅华丽壮观,更重要的是,它非常亲民。只要视线没有遮蔽,几乎全台北城都可以看到;且丰俭由人,贫富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欣赏方式。

豪奢者包租饭店,每年此时附近的饭店会价格飙涨、一房难求。俭朴者可以幕天席地。信义区围绕台北101从19点开始分三阶段交通管制,22点后主要地区都不再通车。市民们三五成群,席地而坐,边吃边聊,等待焰火秀登场。一些小吃摊贩就在道路空隙摆摊,红豆汤、面线等小吃价廉物美。附近的便利店中,饮料、啤酒、包装零食也备受欢迎。据7—11便利店介绍,在信义区周边的40家门市,仅2016年12月31日当天就吸引近10万人次到店消费。

他们维持秩序,舒缓民众情绪

2016年12月31日23时,信义区各个街道上已站满了人。有支着三脚架的摄影发烧友,大多数人拿着手机翘首以待。看上去人很多,但并不混乱。

空中飘着印有红“十”字的气球,底下是救护站;带有“?”的气球,则是问询处。这些大多是志愿者提供的服务,比如位于松仁路上的国泰金融大厦前就有自己的志工团队。公司门前的大屏幕,直播着台北市政府广场的跨年晚会,一侧贴心地设有茶水、医疗等志愿服务。“我们是国泰金控的员工,每到跨年都自己报名来做志工。”国泰金控员工蔡隶亚告诉记者。

黄金鹏是国泰金控的教育培训讲师,自从台北101施放焰火,他已经做了十几年跨年志工,今年他的妻子也来了。“这样跨年蛮有意义的。”他笑着说。

人群聚集的大型活动最考验交通疏散能力。根据台北捷运公司(以下简称台北捷运)统计,从2016年12月31日早6时至2017年1月1日早6时,捷运系统运量为264万余人次,较上次跨年减少约39万余人次,但200多万人次仍不是小数目。

因为交通管制,进出信义区最便利的方式是搭乘捷运。但见,焰火灯光秀刚结束,不少人就飞奔起来,去抢占进入捷运站的第一先机。不到3分钟,101捷运站外已经黑压压地挤满了十来圈人群。人群中有人举着“疏散方向”“请勿推挤”等标牌,他们都是义务警察。廖先生平常是快递员,“因为警力不够”,他们自愿报名,到场协助警察维持秩序。

胡女士跟着人流赶到最近的市政府捷运站,此时,人潮如涌,大家前心贴后背。“那时心里真有点恐慌”,不过,在捷运站口,在一人多高的铁架上,一位先生拿着扩音器安抚民众,“他说,下面的乘客太多了,大家先等一等,我们先来有奖竞答。”在他那些古怪的脑筋急转弯问题中,“人们急躁的心情放松了,不再相互推挤。”

胡女士所说的这位先生是台北捷运16名“潮天团”疏散小组成员之一。除采用限流等常规措施外,台北捷运从2012年起正式组成“潮天团”。“潮”不只代表人潮,还期许贴近潮流。团员嗓门要大,更要说学逗唱,讲笑话、唱歌、搞怪,为了舒缓乘客情绪,“潮天团”使出浑身解数。

此外,台北捷运还动员2000名工作人员,手拉手组成随时可以隔断人流的“活动栅栏”。一直到凌晨两点,人潮才慢慢散去。

他们倡导环保,协助清理垃圾

除了疏散人群,清理垃圾也是一场大战,志工、义工更是其中重要力量。2016年12月31日21时许,世新大学的小张就和同学一起来到台北101附近义务捡拾垃圾。当天,有300多名来自不同高校的大学生参与。

景文高中的学生则举着宣传广告牌和垃圾袋,在人潮中做快闪表演。他们模仿皮卡丘、毛怪等玩偶,倡导“垃圾不落地”的观念。这是景文高中第三年出现在台北跨年晚会现场,73名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分成若干小组做环保倡导。

台北101焰火秀及台北市政府前广场跨年晚会结束后,众多志工、义工加入台北环保局的清理队伍,不到一个小时便将市府前广场的垃圾清理一空。

依据环保局“台北市跨年环境维护报告”,本次跨年晚会共动员清洁队员831人,参与的志工、义工则有1300人,来自景文高中等5个民间团体。他们合力清理了17.3吨垃圾,且做好垃圾分类,回收了6.8吨再利用资源。(记者 孙立极 吴储岐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