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美的追求,刻印在每个人的基因里,并表现为诸如舞蹈、绘画、语言、戏剧等不同的外在。对Song而言,面容是她的美的载体,是她一生想要追寻探索的香格里拉。

Song接受访谈

大学以前,Song有时候会觉得自己与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。在电影院看到的演员用面容和身体演绎角色,小学时在舞台后帮助老师为演出的同学涂涂抹抹,这些熏陶让Song从小就对塑造立体的面容有着独特兴趣。但这种“不务正业”的兴趣,受到了他人隐隐约约的冷眼旁观。直到Song下定决心进入化妆界,那一刻,她终于从困惑中走出来,从一个群体的边缘人物,变成志同道合者众。

在成长为一名专业的化妆师路上,Song清楚地意识到,她的工作从来都不是简单地把一个人的脸打扮得漂亮了,精致了,更多而言,是一种艺术。就像Song的偶像Pat McGrath,目前全世界最贵的女化妆师,最大的亮点在于大胆,她的作品很多都把服装面料相结合,在人的身体上进行艺术创作。非常美,非常震撼。而Song,追求的是将中国文化与西方的化妆艺术结合起来,在这条路上,她知道,自己路远迢迢,征程漫漫,但同时,她正在慢慢接近。

追求完美的Song希望经过自己手的每一个造型都能登峰造极,毫无瑕疵。在2008年担任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妆容造型总设计师时,Song并没有因为7000个人在台下都成为像素点而放低化妆要求,她认为,做艺术的态度要保证每个人都是完美呈现的,因此Song要求“600个化妆师必须给每个人都把睫毛、眼线、眼影全做精致。”同样的艺术态度也出现在杜嘉班纳的秀场上。

1985年诞生于意大利的杜嘉班纳(Dolce&Gabbana)有着意大利的华丽风格,古典音乐、地中海发型、复古华丽的饰品,营造出西西里岛风情。在Song眼中,杜嘉班纳总能将巴洛克、拜占庭等风格关于历史文化的厚重底蕴,与现代文明杂糅成令人屏息的华美之风,又在传统中潜伏着打破传统的自由理念。这种理念给了身为女性的她强大的鼓励。

Song和她的化妆工具

这场秀,因为妆容上的高度挑战让Song既兴奋又过瘾——一共110位模特,整场服装都要保持统一的风格和调性,而服装材质、款式又各不相同,模特的造型也要依据服装和模特本身各不相同,所以增加了这种“统一性”的难度。细心的Song做足了功课,提前准备了一百多种色号的指甲油,让两位设计师异常惊喜。在此次秀场上,杜嘉班纳要求体现“年轻的性感”“每个姑娘的嘴唇仿佛刚刚亲吻过的感觉”,这就要求化妆师在嘴唇、肌肤、眼线等都要下最大的功夫。因此,Song和同事们对每一处的毛孔都进行了无瑕的修饰;每一位模特的眼线都根据个人的眼型而画;唇色更是从中国红到西洋红、绛红酒红等等深深浅浅的红色采用了10种以上,并为了体现刚亲吻过后的触摸,又做了深浅渐变效果的处理。

Song在化妆间准备

与杜嘉班纳的合作结束后,Song更深刻地认识到,国内外设计师和造型师的最大差异——对文化的认同。许多国外设计师在做设计时一定有一个基奠,无论是巴洛克风格的恢弘还是地中海风格的浪漫,都是遵循古典文化的印记,向自己的文化表达敬意。而中国设计师和造型师,有时候更多是为了追求视觉上的刺激,甚至有些内容也许无关任何文化,元素过多、颇显花哨但是内涵不够。带着这种思考,Song一直在做准备,向着如何能够把中国古典文化和西方的化妆艺术结合起来。

Song给模特补妆

每到一个地方,无论是巴黎、东京,还是工作需要去各种时装周,和别人满满的购物计划不同的是,她每天都定了许多博物馆的行程计划,从古代和当代艺术中汲取灵感,思考自己的未来之路。她也准备前往好莱坞发展,在文化交流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。

Song参加时装周

Song翻着唐宋元明清的仕女图,看着这些美轮美奂的造型,眼里满是期待:“我觉得中国元素以后用的好,一定会非常的好看。”